
龍江最美國網人集體駐生德庫村扶貧工作隊
??一支隊伍兩任隊長四名隊員
肩負組織重托扎根基層忘我工作
短短兩年完成一個又一個突破性跨越
這群城市人
在祖國東極的小村莊
傳遞著扶貧的接力棒
帶領鄉(xiāng)親們一步步邁向新時代的小康
政治堅定品德高尚勇?lián)厝?/span>脫貧攻堅
?
大家好!我是省公司扶貧駐村工作隊隊員崔雨。我手里是一份入黨申請書,這是2017年我們在駐村工作時,生德庫村一位80歲的農民王永志老人手寫的申請書。當時,這件事還上了撫遠新聞,他成為撫遠市年紀最大的入黨積極分子。
申請書有一段是這樣寫的:“我要入黨,不為升官,不為發(fā)財,就圖能像工作隊一樣,為村里和鄉(xiāng)親們多做點事兒”。
到底是什么原因,讓一位80的老人對入黨有這么大的積極性呢?
2017年6月1日,丁志輝隊長帶領我和范文濤來到撫遠市生德庫村,開始了艱巨而光榮的扶貧工作。初來乍到,面臨安全飲水不達標,沒有上下水,洗澡上廁所都成問題的生活條件,我們沒有抱怨、也沒有退縮,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盡快開展扶貧工作。丁書記為勉勵大家,把我們工作隊微信群命名為“八百里”:轉戰(zhàn)“八百里”,迢迢路坎坷。甘為孺子牛,勿忘肩重托。這八百里寓意撫遠到哈爾濱的八百公里,駐村扶貧,任重道遠,肩負重托,不敢懈?。?/p>
撫遠的天亮得早,農民起得也早.為了趕在農忙前入戶,我們常常凌晨4點鐘就開始走訪村民,了解民情。晚上學習政策,研究工作。每天踏著星星走,伴著月亮歸,一忙,就到深夜。
通過走訪,我們了解到村里矛盾重重,積怨交錯,因發(fā)生過打架事件,幾年都沒開過村民大會,黨支部曾一度被評為軟弱渙散支部,這才是窮根兒。工作隊到村后,迅速成立了臨時黨小組。我們和村民打成一片,講黨課、學黨章,隊員范文濤多方走訪,征求意見,為村里制定了村規(guī)民約、用工管理辦法和黨建工作路線圖,讓村里的黨建工作日趨完善。我們還把為村民辦實事、解難題做為黨建工作的突破口。
村民吳桂紅與父親和哥哥一起居住,哥哥有腎病綜合癥,父親有心臟病,都是本村的重點幫扶戶,家里養(yǎng)了雞鴨羊,距離村子遠,沒有通電。丁書記看到她家的生活現(xiàn)狀,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。他激動地說“總書記說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一人,這樣的困難我們必須管”。為此我們馬上求助撫遠供電公司,我和專業(yè)人員一起,精心研究設計、施工方案,盡最大可能減免費用,很快為她家架設了動力電,解決了多年的供電難題。
2017年6月25日,當光明照亮黑暗那一瞬間,也溫暖了村民吳桂紅的心。
望著吳桂紅家的燈光,我感到改善村民的生活才是我們工作的落腳點,工作隊就要搭起黨和群眾的連心橋!
發(fā)展產業(yè)是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。經濟發(fā)展,電力先行。為讓生德庫村早日脫貧,工作隊精心謀劃,充分發(fā)揮企業(yè)自身優(yōu)勢,積極推動村級電網改造,省公司主要領導親臨生德庫村考察指導扶貧工作,最終投資300萬元建設了生德庫村地面光伏電站。電網的改造,電站的建成,為村民增添了致富的信心。
一年多來,我們?yōu)榇謇锝ü夥U廣場、修馬路、打深井、改電網,種木耳,為村民辦實事解難題,用真心真情真意和實際行動贏得老百姓的贊譽,也感動了王永志老人的心??吹酱謇锟上驳淖兓锌f千,自己花錢買了鞭炮,慶祝村子里有了自己的產業(yè)。并找到工作隊,指著隊員范文濤胸前的黨徽,眼里盈著淚,動情地說:“你們就是真正的共產黨,我要像你們一樣,也要入黨!”我們在村里的一言一行,代表了黨組織的形象。我也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,主動挑擔子,不斷學習、成長,并在駐村期間光榮入黨。
2018年6月,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,生德庫村終于摘掉了貧困的帽子,2018年撫遠市授予生德庫村黨支部“脫貧攻堅先進集體”的榮譽稱號。省公司駐村工作隊榮獲撫遠市“先進工作隊”稱號,丁志輝榮獲撫遠市“脫貧攻堅優(yōu)秀駐村工作隊隊長”稱號。
一分收獲,一分辛勞,頂著壓力、日夜操勞,丁隊長經常整晚睡不著。不到一年時間,他的頭發(fā)明顯變白了。大家勸他,你不圖名不圖利,還這么拼命干啥?他說:“文濤家孩子面臨中考,崔雨家孩子小、老人有病,不是也都在克服困難拼命工作嗎?省公司把任務交給我們,我們就要承擔起這份責任。”。
2018年10月20日,丁隊長回哈,參加全省扶貧英模報告會,因勞累過度意外跌倒,多處骨折,無法再繼續(xù)駐村工作。他非常遺憾地跟我們說:“真舍不得離開啊?!?/p>
“舍不得”這三個字,作為駐村工作隊員,我們的體會太深太深了……雖然已經如期脫貧,但我們有很多事兒還沒來得及做:村民什么時候能收到光伏的收益?貧困戶種的木耳能不能賣出去?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還能不能再發(fā)展……
省公司領導的囑托,仿佛就在昨天,駐村工作隊的經歷,永生難忘。丁隊長的精神,已經在我們的心里埋下了種子,開始生根發(fā)芽。如果再給我們一次機會,我們還會選擇,和丁隊長在一起,并肩戰(zhàn)斗!
劉國亮—-
大家好!我叫劉國亮。剛剛聽到崔雨的講述,作為駐村工作隊的一員,我感同身受,從他們的身上,我們不僅收獲了勇氣、智慧和力量,更明白了責任、使命和擔當。接過他們手中的沉甸甸的接力棒,我們懷揣著公司的殷切期望,開始了任重道遠的駐村工作!
2018年12月20號,臨危受命的王功禮隊長,雙腳剛一踏上生德庫村的土地,顧不上舟車勞頓,不做休息,就立刻積極投入到了工作中。
遇到的第一個難題,就是2017年省公司捐資建成的光伏電站,因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沒有營業(yè)執(zhí)照的關系,無法開具發(fā)票,村集體遲遲無法獲得電費收益。這對生德庫村來說,是件大事兒。這不僅愁壞了村民,更令王隊長和駐村工作隊寢食難安。當時正值年底,不少部門已經開始休假,王隊長不怕辛苦,不怕麻煩,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、協(xié)調、反復爭取。終于感動了對方,給予特事特辦,2018年底,村集體終于獲得第一筆電費收益,累計獲益23萬元。勤勞樸實以打魚耕種為生的生德庫人,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還能在“土”外刨食。村民發(fā)自肺腑地說:“這些項目,就是一個個帶不走的財神爺啊。省電力公司這支扶貧工作隊,可真是扶到根兒上了?!?/p>
生德庫村地理位置特殊,壩外地十年有三四年被淹,耕種收益無法保證,如何帶領村民種植轉型,是擺在王隊長面前的又一大題。他廢寢忘食的帶領工作隊查閱資料、拜訪專家、走訪調研,最終了解到小麥的成熟期短,可在汛期來臨之前成熟、收割。因村民缺少種植經驗,我主動聯(lián)系母校東北農業(yè)大學,為村民提供種子和種植指導。工作隊與村民一起耕種小麥,用手機記錄無化肥播種的全過程,并借助微信等平臺進行宣傳,為小麥尋找銷路。
上屆工作隊帶領村民種植的木耳現(xiàn)已獲得豐收,但銷售遇到了困難。王隊長積極奔走,和有關單位取得聯(lián)系,不厭其煩的幫助推銷,李兵也多方聯(lián)絡。最終得到了省公司機關食堂、哈爾濱供電公司、管理培訓中心等11個單位的大力支持,將村內1500斤木耳銷售一空,使村民獲得數萬元收入。
我們深知——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。生德庫村臨近黑龍江,地域偏遠、交通不便,當地物產豐富,但鮮為人知。如何讓工作隊變成脫貧致富的好幫手、“送炭”人,讓我們三個人著實費了一番腦筋。最后,還是王隊長想出了一個當下最流行的辦法:“做微信公眾號!”
說干就干。2018年年底,一個名為“東極羴鱻”的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,同時,注冊的淘寶銷售平臺也正式運營,主推當地雞、鴨、魚、蔬菜等綠色農副產品。為了保證產品質量,打出品牌,李兵陪同村民一起,精心挑選貨品,并帶領他們前往物流公司,手把手的教村民怎么發(fā)貨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短短3個月時間,平臺累計銷售額已達數萬元。這是工作隊在生德庫村留下的產業(yè)“火種”。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為帶動村內產業(yè)發(fā)展,解決本村勞動力閑置問題。王隊長帶領村干部對笨榨大豆油廠、磨面廠等產業(yè)項目進行實地考察。并為村里爭取到撫遠市扶貧建設資金35萬元,用于村內產業(yè)發(fā)展建設,另外工作隊與村干部討論決定,用2019年50萬元省扶貧資金為村集體購買土地,壯大村集體經濟。
通過這些事情我們真切地感受到,扶貧事業(yè)要腳踏實地,從一點一滴的實事兒干起,百姓的生活也要從一點一滴的改變啟程,一步一個腳印,走得穩(wěn),才能走得遠,才能帶著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“快車道”。
截至目前,省電力公司累計為村內投資635萬元,駐村工作隊的工作被社會各界高度認可,曾多次被省市電視臺報道,2019年,被撫遠市推薦參選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。
經過我們兩批工作隊的努力,如今的生德庫村,村民收入增加了、生活環(huán)境改善了,路房水電、村容村貌樣樣舒心……村民的笑聲多了,心氣高了,心更齊了。
村民富了,可是,為村民致富日夜奔忙的王隊長,滑膜炎舊病復發(fā)。他的膝蓋經常腫得老高,疼得回不了彎,可他自己從不當回事兒。
其實,我們也總勸王隊長多休息,可他總說:“扶貧工作要拿出‘敢叫日月?lián)Q新天’的氣概,鼓起‘不破樓蘭終不還’的勁頭,一棒接著一棒干。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、攻堅克難、勇于擔當!”
謝謝大家!????